老年人要避免走入健康误区

自诊自医盲目用药、用保健品代替药物、过度进行运动锻炼……针对一些老年人在养生方面不正确的做法,专家建议——

老年人要避免走入健康误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脏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开始退化,加之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减弱,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至3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老年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却低于其他人群,在看病就医、养生保健、身体锻炼等方面存在不少误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懂健康的老人?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

老年病有其特殊性,切忌自诊自医盲目用药

省会王大爷今年74岁,患高血压10年了,但前几天却因血压低被家人送进了医院。“父亲平时很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个‘风吹草动’就自己吃药,也不听家人劝。”王大爷的女儿无奈地说,父亲量血压时发现自己血压有点增高,便自作主张吃了四片降压药,以致血压过低,最终引发脑梗。

“很多人认为久病成医,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就自己给自己‘开药’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梅介绍,像这种自诊、自医,盲目用药的病例,在门诊很常见,多以慢性病病人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步退化,许多之前看起来容易治疗的小病,很可能是身体各器官退化的综合表现。”董梅说,老年病一般有多病共存、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症状不同的特点,如果不遵医嘱盲目用药,有可能会大大增加患病几率。

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分关注,但也有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盲目自信,不积极配合治疗,以致错过疾病最佳治疗时期。

家住石家庄市裕华区的王先生身体一直不错,70多岁了经常打乒乓球,平时很少去医院。去年秋天,王先生感觉体力有所下降,但没当回事,总想着通过锻炼恢复。然而事与愿违,直到今年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已是胃癌中期。

“老年人对社会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降低,在看病就医方面也形成了固有思维方式,不少人常常是身体承受不住了才去医院。”省老年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孙立新介绍,和王先生一样,不少老年人在疾病确诊后,仍坚信自己没病,不配合治疗。

对此,孙立新建议,老年人要积极认识老龄化和衰老,不断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学习自我监护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疾病,对于中晚期疾病以维持功能为主。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听从医生建议,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和用药。

2

养生保健要科学,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养生保健意识也随之越来越强,尤其是老年人非常注重各种养生方法,喜欢购买各种保健品。

“听专家讲,油、盐吃多了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我有高血压,心脑血管也不好,因此我特别注意。”家住省会南高营社区的翟大妈向记者分享了她的“养生秘诀”。现在,她炒菜时放油、放盐比以前少多了,有时干脆不放,就用白水煮。

“有养生保健意识是好事,但要视情况而定,不能非黑即白,一概而论。”董梅说,由于对养生保健知识缺乏科学的了解,加之满天飞的养生资讯真假难辨,很容易使人尤其是老年人陷入养生保健的误区。

有些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认为吃肉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就什么肉也不吃了,但为了保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他们又常常进补各种滋补品……

“保健品不是食品,更不能代替药物。”董梅说,很多老年人想延年益寿,吃保健品、营养品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能盲目相信这些东西。有的保健品没有任何有效成分,对身体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有的则属于“三无产品”,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吃了会对肝肾等功能造成危害,甚至诱发疾病。

“不管用哪种养生方法,还是吃哪种保健品,都应该是建立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状况适量补充所需营养。”对此,董梅建议,老年人应定时、定量饮食,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类及奶制品以及坚果类等。

3

运动锻炼要适度,坚决反对“奇招”“怪招”

每天清晨或是傍晚,人们都能在广场或是公园里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锻炼,有跳舞的、有打太极拳的、有倒着走的、有甩胳膊的、有背撞树的,有的则和健身器材“较劲”……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相关信息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