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民可信金水宝树立中药标杆提振文化自信
前不久,电视剧《老中医》火爆荧屏。许多人本是冲着陈宝国、冯远征等老戏骨阵容去追剧,观后却被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所吸引。“中医药”就像一坛被尘封多年的醇美老酒,缕缕沉香沁人心脾。
江西,被誉为共和国的红色摇篮。济民可信集团便是在这个红色摇篮里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医药企业。借助科技力量推进中药现代化,业已形成的核心产品“金水宝胶囊”为减少和防治慢性肾病、肺病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提供了一份中药治疗解决方案。
传承中华文明之魂 筑牢中医药学之根
在人类发展史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华文明并称为四大古老文明。其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断,绵延至今。
发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针灸、药物方剂、伤科等医学发展迅速;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方书和本草的编撰、设立校正医书局、养剂院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进步;到了明代,探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一脉相承、始终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为世界医学史所罕见。
为了让中医药宝库愈益充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中医药探索者满怀仁爱之心,咬定悬壶济世之志,尝遍百草,验方证术,防治并重,造福百姓。
2015年,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屠呦呦获得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青蒿素”成为时年热词。屠老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为青蒿素提供药力动力学研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个国家一类新药(中药)——金水宝胶囊核心研发机构。
传承中医药之精髓 胸怀天下济苍生
药物研究是一场持久战,一颗新药的诞生必定历经千辛万苦。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个国家一类新中药,金水宝胶囊的诞生诠释了医者仁心济天下的情怀,也让源于冬虫夏草的它成为补益与治疗兼备的药品。
1、传承千年的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被历代医家称为“治诸虚百损为至上品”
冬虫夏草实际上是一种昆虫与虫草真菌的结合体。冬季,蝙蝠蛾产下虫卵,幼虫受到感染后,真菌在其幼虫体内吸收营养繁殖壮大,致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头上尾下而死。翌年夏初,被感染虫体内的菌株开始萌发,从虫的头部钻出地面,状似草梗,即生长为冬虫夏草。
现存最早的藏医著名经典《医法月王论》中提到冬虫夏草治肺部疾病;公元780年《藏本草》中提到冬虫夏草"润肺、补肾"的功能;1765年,清朝医药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冬虫夏草调理百虚有详细的说明:治膈症,蛊胀,病后虚损。《中国药典》记载:冬虫夏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从有记载的中医历代文献中看出,冬虫夏草具有补肾益肺、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增强体力、延缓衰老的功效,是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原上这一神奇的药材菌种。在那些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雪山山腰有灌木林或草甸的地方,适宜虫草生长。由于分布范围广,采挖难度大,高海拔地区挖一根虫草,就要挖几十倍面积的土地。随着逐年采挖,冬虫夏草不仅难以搜寻,而且造成大面积的水土破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魄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伴随需求量不断增长,虫草的产量却逐年下降。天然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越高,掠夺性的开采也越发严重;不仅如此,虫草造假层出不穷,重金属超标、废草加工、硫磺熏蒸,黑色产业链触目惊心。刚性的需求面对稀缺的资源,使冬虫夏草日渐成为人们吃不起的“软黄金”。
2、十年磨一剑,初心终不悔,人工培育虫草从遥不可及变成现实
1972年,一项关于冬虫夏草的医药研究新项目会议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召开。科学院杨云鹏教授提出人工培育虫草、研制可以替代天然冬虫夏草的虫草菌粉制剂想法。这个全新的研究思路,不仅拉开了科学家们对冬虫夏草研究的序幕,也对后来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研究所项目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杨云鹏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奔赴大西北,开始了茫茫的寻找适宜虫草菌株的艰辛之旅。